|
||||||
|
这3家药企将牵头组建首批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摘要:
医药网12月6日讯 12月5日,工信部官网公示了第一批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单位。根据《关于组织开展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的通知》,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会同卫生健康委药政司、发展改革委产业司、药监局药品监管司共同组织专家评审论证,推荐3家企业牵头组建的联合体建设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分别为: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联合体、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联合体和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联合体。公示时间为12月5日-12月9日。
药物短缺问题待解
药物短缺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原料供应、定价机制、信息不畅等因素,很多地区临床必需产品供应紧张甚至短缺现象时有发生,给患者治疗带来了诸多不便。由于对药物缺乏动态、长效、科学管理机制,短缺药的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将会进一步影响民生。
在中国,政府从2016年开始,不断出台政策解决药物短缺的问题。
2016年开始,工信部对地高辛口服液在内的2批公告7个品种进行定点生产。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9部门联合发布《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7年底,建立短缺药品信息收集和汇总分析机制,完善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清单管理制度;到2020年,实现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和短缺监测预警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建立成熟稳定的短缺药品实时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体系。
此后,短缺药供应问题被纳入“十三五”医药规划中。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曾公开指出,“十三五”期间,将重点提升小品种药(短缺药)的供应保障能力。建立药品短缺预警系统,动态检测生态供应情况,并在全国建立三到五个小品种集中生产基地,实现小品种规模化生产。
过去,对于小品种药(短缺药)短缺问题的解决,都是先通过动态筛选体制来筛选品种,制定政策多方联动来鼓励企业积极生产。而今,解决问题的方式升级,通过成立“药联体”为平台,集中解决问题。相关负责人表示,药联体可以为药品保供提供更多的保障机制,成为政府和企业沟通的平台,但同时保障机制还有待深入和细化,才有可能根本解决小品种药(短缺药)保供的问题。
搭建三个药联体
上药、国药和成都倍特均将组织开展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的建设。以上药牵头组建的联合体为例,今年7月,上药信谊就强强联动浙江海正、常州亚邦、湖州展望药业等共24家企业单位。
据了解,首批成员企业可保障供应57个小品种药(短缺药)品种,其中包括47个短缺药“139目录”品种和10个省区域品种。所谓“139目录”指的是,2017年原卫计委公布的,通过国家重点监测系统、列入短缺药品清单的139个品种。
成员企业发出倡议,表示将切实落实信息共享、产业资源联动机制,努力保障小品种药(短缺药)原料和制剂持续供应。及时反馈本企业可能影响药品稳定供应的经营活动信息(如停产、上游供应成本显著上涨)和企业经营活动中发现的药品短缺风险信息,使药品短缺早发现、早预警、早预防。积极参与药品供应保障政策研究,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建言献策,使保障短缺药品供应从“救火式”迈向常态化、系统化。
三个月后,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联合体在四川成立。该供应保障联合体(西部)由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四川川大华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地奥集团成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长青制药有限公司、四川制药制剂有限公司、成都第一制药有限公司、成都市海通药业有限公司、成都通德药业有限公司、四川汇利实业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旨在解决西部、乃至全国药物短缺问题,全力保障民生供给。
|
Copyright ©2015 王中王中特
粤ICP备15022662号(粤)
-技术支持:信息管理部|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