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首页 产品中心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专项工作 资源中心 员工风采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4+7”扩面跨国、本土药企心态大不同?

发布时间: 2019-8-19 0:00:00浏览次数: 683
摘要:
  医药网8月19日讯 据相关人士透露,8月15日,由联合采购办公室组织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座谈会在上海召开,这是继7月12日国家医保局组织“药品4+7集采扩面企业座谈会”后的二次会议。据了解,此次会议内容一是介绍药品集中采购有关情况,二是布置药品产能调查相关工作。
 
  与首轮座谈会议不同的是,本次参会的企业方多了些新的面孔,首轮“4+7”集采中选的25个品种所涉及的原研及过评生产厂家代表皆悉数到齐。值得业界注意的是,在问答环节,原研外企和过评本土企业所抛出的疑问清晰地向外界传达了双方的不同立场,“两大阵营”可以说是泾渭分明。
 
  1、跨国药企或难“参战”
 
  前段时间,辉瑞宣布将旗下的普强业务与美国仿制药巨头迈蓝合并成立一家全新公司;无独有偶,葛兰素史克不久前也将苏州公司及其肝病药物拉米夫定以2.5亿元的价格转让给复星医药,这些动向均被业界认为是跨国外企在快速剥离过专利期原研药成熟业务的真实写照。
 
  在“4+7”集采的低价冲击下,无论是辉瑞的重磅品种立普妥、络活喜,还是葛兰素史克的拉米夫定,市场份额与销售量都在下滑,昔日的“超国民待遇”不复存在,专利悬崖已然在中国市场显现。但是面对带量采购的全国扩容,跨国药企似乎并未表露出参与这场前所未有的价格厮杀的“热情”。
 
  从业界流传的本次会议纪要来看,参会药企向联采办相关负责人接连发出45问,其中跨国药企的提问仅有12个,且大多数聚焦于落标情形、品间替代、医保药店以及医保支付标准等问题。例如有外企提及,扩面后又再次落标会否按照“4+7”的政策来联动价格?相关负责人给予了“可能也会联动,但制定权在各省以及上海不强制”的回答。
 
  有观点认为,原研药企仍然抱着以原有价格“能销售多久就销售多久”的心态,如若遇到销量下滑再适度调整价格,并不会与本土药企大打价格战,背后深层缘由则是因为其业务重心放置于在独占期内能够带来更多获益的创新药板块。
 
  除此之外,在院内市场不占优势的原研药企,或将纷纷转战院外市场。有企业在会上咨询相关品种在医保药店的价格,得到了“上海医保的价格不能超过医院价格的 1.15 倍,其他省份各定”的回复。有业内人士指出,跨国药企凭借良好疗效和口碑当前仍然会得到不少患者支持,即便是在院内市场,尽管医保支付标准需要与中选品种趋同超出部分自费,但不足以改变这些群体的用药习惯。
 
  2、本土药企“热情”不减
 
  反观本土药企,在这一环节中则表露出加入扩面战局的积极心态,所提到的问题都聚焦于全面扩容后的相关细节,从开标时间、中标厂家数量、约定量比例等方面,事无巨细。
 
  业界普遍认为,国内传统的仿制药企业根本没有多余选择,中标是其唯一出路,只能降价以求生存。
 
  对于带量采购扩面,业界最关心的莫过于中标价格、约定采购量等游戏规则的制定,这在本次会议上都给与了基本的明确。除4+7相关城市及已全省跟进首轮集采的河北、福建两省以外,所有的内地省份都在范围内。
 
  在价格方面,联采办划定了两条“红线”,一是首轮中选药品的中标价格,对于剂型、规格、包装的不同,可进行差比定价;另外,还要求不应高于本品的全国地板价,参考的是省级价格,地市级、单体医院并不在参考范围内,同时明确上述价格均含配送费率。对于价格联动,各地已在悄然进行,但不少地区未与“4+7”价格关联,在本次扩面后,全国药价统一将板上钉钉。
 
  关于集采约定量比例一直是企业的关注焦点,联采办亦在本次会议上指出,将在联盟地区报送采购量的基础上,根据中选厂家数量选用50%~70%的比例。针对中标厂家数量,亦有本土药企向联采办提问,得到了“具体数量标书上会有体现,比较人性化,会有全部、50%~70%四挡”的答复。
 
  在首轮集采中,百时美施贵宝的福辛普利钠片因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在河北省的采购量需求而被迫“让位”,使得华海药业最后及时接棒。福辛普利钠片事件在会议上得到高度重视,在企业问及“独家中标后产能不够”问题时,联采办回应“会后会调查产能,根据企业申报的产能调整采购量”。带量采购的供应机制将进一步得到完善,短缺现象或将不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