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城市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排名摘要:
医药网3月10日讯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各地,连处于雪域高原的西藏也未能幸免。这次疫情是灾难,更是一场考验,医疗硬件资源对打赢这场战“疫”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中国城市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专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发现,我国城市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总体水平较低,医疗卫生资源总体存在明显的分布不均现象,各城市的整体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水平有待提升。
该报告对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不含港澳台)的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进行了对比分析。依据是通过构建了更具综合性的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指数,包含拥有医生数和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基本医疗条件)、医院床位数和每万人医院床位数(基本医疗条件)、三甲医院数(优质性医疗资源)和流动人口健康档案覆盖率(包容性医疗覆盖)6项分项指标。
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指数均值为 0.180,变异系数为0.714,中位数为0.155,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总体水平偏低。我国仍有半数以上城市的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指数在均值水平以下。
从2019年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指数看,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成都、太原、重庆、杭州、西安位居前十名。从前十强城市的区域分布看,四个直辖区全部位居其中且排名较为靠前,北京位居首位,其余均为省会城市。除十强外的城市排名中,省会城市也同样领先。
从拥有医生数指标排名看,前十位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重庆、成都、广州、杭州、天津、武汉、济南和石家庄,在人口规模方面均为超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在行政等级方面,直辖市与东部省会城市领先优势明显,且均为一、二线城市,表明其医疗人员资源总量较为充足。
从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指标排名看,前十位城市分别是双鸭山、舟山、太原、克拉玛依、济南、海口、杭州、北京、乌鲁木齐和昆明,以地级市与地级省会城市居多,且其中三、四线城市占主体。人口与规模上多属II型城市与I型城市。
从医院床位数指标排名看,前十位城市分别是重庆、上海、成都、北京、郑州、广州、武汉、哈尔滨、长沙和杭州,主要以东部与中部城市为主,以省会城市与直辖市为主,人口规模方面均为超大与特大城市,且一、二线城市较多,排名较为领先。
从每万人床位数指标排名看,前十位城市分别是长沙、太原、郑州、攀枝花、昆明、西宁、成都、鹤岗、乌鲁木齐和雅安,主要以中西部城市居多,中、西部省会城市优势明显,人口规模方面主要以Ⅰ型和Ⅱ型大城市为主,且均为非一线城市。
从三甲医院数指标排名看,前十位城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深圳、西安、杭州、太原和南昌,东部地区仍然居多,在人口规模方面超大城市占主体,行政等级方面直辖市与省会城市依然优势突出,且前十城市均是一、二线城市。
从流动人口健康档案覆盖率指标排名看,前十位城市分别是宿州、 枣庄、荆门、淮北、韶关、湛江、张掖、伊春、双鸭山和邢台。
通过这六大指标,分析其医疗硬件环境与以下因素相关:
行政级别、城市规模、城市层级与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正相关;
不同区域、类型城市的医疗硬件环境资源特别是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总量与人均水平、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医疗服务包容性差异较大;
城市群发达程度与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不完全正相关;
结合疫情数据发现武汉人口外迁存在明显的距离效应和层级效应,且各城市接收从武汉迁出人口比例与确诊病例数正相关。
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
一是我国在卫生方面的投资不足。2019年末开始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发公众对于国家医疗卫生环境的探讨。根据IMF的数据,2018年,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占一般政府总支出的7.07%,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美国、日本和新加坡医疗卫生支出占一般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分别达到24.44%、19.80%和13.47%。而在医疗卫生服务条件较差的印度,政府医疗卫生支出仅占公共财政支出的4.50%。
二是保持总量与人均水平的协调性与同步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大城市发展和完善医院床位数等资源总量的同时,要注意人均水平的同步提升与匹配。
解决措施:针对上述发现与问题,报告提出加大医疗资源补短板力度,优化基层医疗资源在城市群周边与中小城市布局和优质资源均等化布局,推动全国健康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化、数字化和智慧化等应对之策。
除了大幅增加医疗卫生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占比以外,我国更应该积极推动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建立多元化的防控、诊疗、重大应急预案体系,从而有效预防与控制疫情蔓延,提升城市整体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进而为提高国民健康提供保障。
|
Copyright ©2015 王中王中特
粤ICP备15022662号(粤)
-技术支持:信息管理部|联系我们
|